实际上,冷疗对于人体成效可能会受到伤势大小与脂肪组织厚度而影响。即,当伤势越严重及皮下脂肪越厚, 冷疗的影响力就越低。此外,冷疗型态的选择也取决于运动员承受的热负荷 (thermal load)。在越热的环境下,运动员的肌肉温度相对越高,因此选择全身浸泡冰水浴或全身性冷冻治疗会是较好的选择;反之,可选择局部冷疗的方式即能发挥成效。

二、常见冷疗型态与应用技巧

根据作者群搜集的资料显示,影响冷疗成效的重要因子是“ 持续时间”以及“ 冷疗时机”,需要在受伤后或运动后立即实施并维持足够的时间,尽可能降低肌肉的温度,以减缓后续的肿胀与发炎。因此,作者群在回顾性文章中指出, 只有在伤害发生后立即进行冷疗,可相对有效降低急性受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及续发性的细胞凋亡— 后续的肿胀与发炎 (secondary damage)—。

传统冷疗以局部冰敷、全身性冷冻治疗与冰水浴为主,而受到“持续时间”的影响,使得效果有所限制;而新兴的冷疗则以变相材料 (phase change material) 进行,较不受限于时间因素。常见冷疗型态之特性如下:

① 冰敷(Ice)

取得容易,可在受伤与运动后立即使用且降温效果佳;然而,因为作用范围小且持续时间通常不宜太长,故整体效果较有限。

② 全身性冷冻治疗 (Whole body cryotherapy, WBC)

取得不易且价格较高。请运动员尽可能减少衣物后进入冷冻舱 (图1) 内,使身体暴露在-110℃ ~ -140℃的气体中,维持2 ~ 4分钟。相关研究指出,在运动后可透过WBC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但对于降低及性伤害发炎反应的效果则有限。

图1 全身性冷冻治疗 (Whole body cryotherapy, WBC)

③ 冰水浴(Cold-water immersion, CWI):

通常会将水温设定在15℃左右且浸泡时间不超过15分钟。根据作者群的研究回顾指出,冰水浴有助于减缓运动后的酸痛,但对于降低急性伤害发炎反应的效果则有限。此外,其他相关研究也指出,冰水浴的温度不宜太低 (< 8℃ 或使运动员发抖)。 低水温虽然能使体表温度骤降,但却反而增加深层肌肉的灌流(perfusion),造成血流量增加与肌肉代谢加快,阻碍肌肉温度下降,导致难以减缓后续的肿胀与发炎也可能引起冷伤害。

因此,作者群建议最多以10分钟为单位,视自身情况决定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但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相关研究也建议冰水浴的水温尽可能在15℃ ~ 22 ℃,最低不应低于8℃ (Mawhinney et al., 2020, 2022)。

④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变相材料可被注入板状或片状容器 (图2) 中,有透过材料的相态变化进而吸收或释放热能的特性,是有加热或降温之用的物质。变相材料的种类很多,可维持的温度范围从-100℃ ~ 1100℃,适用于将任何物件保持在需要的温度上,也被应用在冷疗中 (图3)。

冰敷、冰水浴与全身性冷冻治疗都会受到持续时间的限制,而变相材料则能克服这样的限制。相变材料的特性在于可以维持固定温度,因此在单位时间较长的状态下使用也相对安全。作者群指出,先前曾有研究让结束单关节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者使用15℃的PCM进行冷疗并持续 6小时。随后发现,不论运动者是否有规律训练,对于运动恢复与减少酸痛都有正向的影响。此外,当PCM使用于离心训练期间 (于组间休息时使用),也不会影响后续的运动表现,甚至对于随后运动表现有正面影响。

图2 变相材料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图3 变相材料在冷疗的应用

图4 各种冷疗方式的效能与建议持续使用时间

图5 冰敷 (Ice)、全身性冷冻治疗 (Whole body cryotherapy)、冰水浴 (Cold-water immersion) 与变相材料 (Phase change material) 之应用效果比较。

三、冷疗对于训练适应的影响

根据作者群搜集的资料显示,若在阻力训练后进行冰水浴,会 阻碍 蛋白质的合成作用 ,故对于增肌与肌力强化都会有负面影响。这是由于冰水浴降低了肌肉温度,削弱了谷氨酸 (glutamine) 所带动的的同化作用 (anabolic response) — 促使肌肉生成 —;此外,当同化作用弱化,运动肌群的血流量也会因需求下降而减少。长期下来,会使人体生理适应或调节发炎反应所需的 细胞讯号减弱,进而影响长期的训练适应。虽然在传统阻力训练后进行冰水浴不利于肌肉适应,但在训练组间休息时,使用单次的PCM则能避免上述问题且有助于随后的运动表现;除此之外,也可以预防或减缓因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

因此,作者群建议在训练期或运动员的赛季准备期 (pre-season) 进行阻力训练之后, 应避免进行冷疗。 若训练目标并不着重于增肌或肌力储备,仅用于日常训练的运动恢复,使用冷疗则有所助益并且可能降低激烈训练后所引发的异化作用(catabolism) — 促使肌肉分解 —。此外,在常规训练期 (笔者认为也可以应用在比赛期),需要快速恢复,则可以使用PCM,直到pre-season再减少冷疗的频率即可。

四、上文总结

影响冷疗成效的重要因子 是“持续时间”以及“冷疗时机”,需要在受伤后或运动后立即实施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尽可能降低肌肉的温度,减缓后续的肿胀与发炎。此外,传统的冷疗方式会受限于持续使用的时间 (无法使用太久),因此效果较不显着且难以忍受,而使用PCM则会相对安全。此外,作者群也认为, 冷疗会对于阻力训练的肌肉适应带来负面影响,故仍需视训练目标斟酌使用。笔者举例:在赛前准备期或肌力建构期减少冷疗;当训练目标在于身体恢复或是因过度疲劳而引起运动表现下降时,则可适当进行冷疗 (若使用冰水浴,建议水温在15℃ ~ 22℃并避免低于8℃)。

五、其他冰敷困惑整理

困惑①-受伤或运动随后几天,应持续进行冷疗。

事实:受伤或运动后须立即进行冷疗并持续24小时。

解释:伤后或运动后立即进行冷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缓初步损伤;由于伤势的续发阶段— 后续的肿胀与发炎 (secondary damage)— 会在随后几天出现,故此时使用冰疗的效益不大。

建议:在伤后或运动后尽快使用冷疗并至少持续12小时,如果是传统型的冷疗 (例如冰敷、冰水疗等) 则需重复进行;若是使用PCM则可持续较长时间的使用。伤后24小时以上,已进入续发阶段,此时继续使用冷疗的效益有限,效果仅在于舒缓受伤初期的疼痛。

困惑 ②- 使用冷疗的目的是降低发炎反应与组织的代谢。

事实: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续发阶段的范围。

解释:发炎反应与代谢下降仅于动物实验中发现。对于人类而言,冷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受伤或运动后组织进入续发阶段的范围。

建议:在续发阶段也许可尝试持续降低肌肉温度,期望减缓发炎反应与组织代谢。虽然这样的成效仍未在人体实验中发现。

困惑 ③- 冷疗透过降低血流量促进身体恢复。

事实:冷疗透过降低肌肉温度以促进身体恢复。

解释:研究指出,冷疗主要透过降低肌肉温度达到恢复效果,并非减少肌肉血流量。

建议: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使用冷疗。如进行传统冷疗,需先确保过程安全且不超过30分钟;也可在随后改为使用PCM,使肌肉温度稳定下降。

困惑 ④- 皮肤因冷疗所降低的温度与肌肉下降的温度有密切相关。

事实:无法藉由皮肤预测深层组织的温度。

解释:虽皮肤与浅层组织的温度较容易下降,但皮肤温度的改变与深层肌肉的温度无关。

建议:为提升受伤或运动后冷疗的效果,若进行传统冷疗,则需致力于降低肌肉温度 (笔者举例:以弹性绷带进行缠绕压迫),并非单纯放置于肢体表面;随后可改为使用PCM,以维持肌肉降低的温度。

困惑 ⑤- 伤后冰敷会抑制组织修复。

事实:抑制组织修复只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解释:在动物研究中,可能发现肌肉温度显着降低,不过在相同冷疗的介入下,人体实验中尚未有相同的发现。

建议:在受伤后立即进行冰敷,并在伤后12小时内在可忍受的前提下重复进行。

困惑 ⑥- 运动后冷疗不利于训练带来的肌肉适应。

事实:长期或规律地在阻力训练后进行冰水浴不利于肌肉适应 (例如:增加肌肉量) 。

解释:规律进行冰水浴会抑制肌肉适应或发炎反应调控的相关细胞讯号,弱化由谷氨酸带动的合成代谢,减少蛋白质合成与肌纤维生成,不利于阻力训练的成果。

建议:冷疗适用于无足够时间或训练组间休息时,可提供良好的恢复效果并能维持运动表现;不适合作为在运动后规律进行的恢复方式。

六、心得与临床观察:

笔者在书写的过程中疏理了过去对于冷疗的迷思,尤其在冰水浴的应用上。 冰敷的概念十分普遍,根据笔者在临床上的观察,在多数的情况下被视为常识但似乎也被视为处理运动伤害的“唯一方式”。透过更了解冷疗的研究成果,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冷疗并获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在伤害处理及运动恢复的需求前,我们得以考虑更多策略,进而更有效率地达成目标。

最后,临床上广泛使用Game Ready冷疗机,根据笔者的使用经验,其布套能涵盖的肢体范围较PCM大、不同关节或肢段均有相对应的布套且附加可调整强度的加压功能,利用冰水在布套内部循环可同时达到冷疗与压迫的效果,也可长时间使用。其缺点是,若疏于保养,布套容易发霉,对于使用者的皮肤可能有不良影响。虽然目前未看到相关的研究,不过很好奇冰疗机在研究上的成效为何,以及与PCM的比较,期望未来有机会再与各位读者分享。

资料来源:

Kwiecien, S. Y., & McHugh, M. P. (2021). The cold truth: The role of cry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jury and recovery from exercis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21(8), 2125-2142。Kwiecien, S. Y., McHugh, M. P., & Howatson, G. (2020). Don't Lose Your Cool with Cryo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prolonged cooling in athletic recovery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Sports and Active Living, 118.

作者:克莉斯达康, AT, CSCS

责编:运动与康复

—END—

· 这就是术后患者一定要做康复训练的原因!!!

· 5个训练促进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视频)

· 30岁开始,这9个膝盖保养训练一定要做

· 美国儿科学会—芭蕾舞者的9大损伤你知道吗?

·看了才知道,我竟然是个“假驼背”!!!

·驼背矫正带有用吗?有何利弊?

· 4个少儿驼背姿势的纠正训练

· 运动员伤后康复计划2.0 (Return to Play)

· 青少年运动损伤大全—“早期专项化运动损伤”都在这(干货)

· 如何整合3D呼吸&建立核心中立位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是什么时候|波兰世界杯|高铁快运世界杯极速服务站|gaotiekua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