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看到的情况非常典型,这根本不罕见。”美国国家气象局运营主管本・肖特直言,“明年我们还会经历同样的事情。”美国夏季湿热的气候使得闪电频发,成为体育赛事的一大隐患。根据美国法规规定,只要闪电出现在室外体育场10英里范围内,比赛就必须停止。出于安全考量的规定无可厚非,但给足球大赛带来极大挑战。
美国将承办明年世界杯104场比赛中的78场。本届世俱杯频繁因雷暴中断比赛的情况,无疑给世界杯敲响了警钟。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此次世俱杯受天气影响严重的奥兰多、辛辛那提、纳什维尔、夏洛特并非世界杯举办城市。
此外,明年世界杯美国的11座场馆中,达拉斯AT&T体育场、亚特兰大奔驰球场等配备了可闭合顶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暴天气的影响。然而,新泽西大都会人寿体育场此次已受到雷暴影响,这个世界杯决赛场地没有顶棚;迈阿密硬石体育场虽经翻新但仍为露天场地,且位于雷暴重灾区佛罗里达州,这些场馆在世界杯期间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商业逻辑忽略球员健康
除雷暴外,高温也成为世俱杯的隐形杀手。当巴黎圣日耳曼与马竞在洛杉矶玫瑰碗体育场对决时,帕萨迪纳的气温为40摄氏度,湿度为60%,这场下午3时开球的比赛挑战了球员的极限。
巴黎圣日耳曼球员维蒂尼亚赛后脖颈晒得通红,马竞球员略伦特直言“脚趾甲疼到无法加速”,揭露了球员在高温环境下的真实困境。更令人揪心的是本菲卡19岁新星普雷斯蒂亚尼在与拜仁一战中无对抗时中暑倒地,所幸在队医的冷敷急救后缓了过来。
为应对高温,各队想尽办法。很多球队在比赛暂停和中场休息时,为球员提供冰毛巾帮助降温。曼城和尤文图斯等队则选择拉长训练时间,且将训练安排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让球员更快适应高温环境。但这些措施只能起到有限的缓解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雷暴天气无法避免,高温危机的根源则在于贪婪——国际足联须向欧洲转播市场妥协,因为欧洲是足球商业价值最高的市场。为满足欧洲黄金时段观赛需求,世俱杯63场比赛中35场安排在下午5时前开球,其中15场为正午12时。
国际足联在商业利益与球员福祉之间选择了前者。这种商业逻辑下,球员的健康被异化为可计算的风险成本。正如拉夫堡大学体育生态学家玛德琳·奥尔所言:“广告收入与球员安全发生冲突时,国际足联选择前者。”这种以商业利益优先的安排引发了争议。巴黎圣日耳曼主帅恩里克直言:“下午虽然对欧洲观众很友好,却让参赛的球队苦不堪言。”
目前唯一针对高温天气的国际足联赛事规则是补水暂停。当WBGT(湿球黑球温度)指数超过32摄氏度时,比赛将在第30分钟和第75分钟实施补水暂停。罗汉普顿大学环境生理学专家蒂姆·泰勒通过研究认为,这一阈值应下调至28摄氏度,泰勒表示:“国际足联的做法是被动反应,而非主动预防。我们需更科学的高温应对策略,否则可能在世界最大舞台上目睹球员表现下滑和健康受损。”
天气挑战已成为悬在2026年世界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足联如果继续回避这一危机,世界杯与国际足联的公信力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