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蚕纹象牙杖首饰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 丝绢残片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 丝线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如果说“半个茧”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那在距今天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梅堰遗址上出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丝绢残片等实物则进一步证明中国祖先当时已开始养蚕种桑,尤其是后者,经当时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切片检测,其中的绸片和丝带被确认为人工饲养的家蚕丝织物。

商代 玉蚕 安阳殷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 甲骨文字“丝”“桑”

1953年在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安阳武官村所发现的戈援上,残留着绢纹和绢帛。甲骨文里也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了。

到西周春秋时代的蚕桑事业,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则说明丝已作商品进行贸易。

春秋时期,随着对丝织品的需求加大,更是决定了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养蚕的重要性,《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无非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

至秦汉时期,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

西汉时期(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就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汉代 铜鎏金蚕

观复博物馆藏

汉代同时期也开始出现的金蚕陪葬,金蚕的功能属于信仰的观念层面,在文献中,金蚕与币帛等同出,依据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载,蔡條《铁围山丛谈》、曾慥《类说》等,南方人欲求富则蓄金蚕,蓄养金蚕,则宝货财源滚滚而来。从这一点看金蚕可以助人致富,这与中华历史悠久的蚕桑富民富国的历史史实是对应的。

唐代桑蚕养殖范围壮大,丝织品主要产地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即今冀、豫、鲁三省和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当时最为知名的丝织品莫过于扬州的锦被锦袍,四川的蜀锦了。

到宋代由于游牧民族金、辽的南侵与破坏,再者靖康战祸,北方大量人口南移,蚕桑纺织技术也随之南移,大大加强了南方丝织业,黄河流域蚕桑、丝织事业逐渐走下坡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明清植棉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对蚕桑、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是“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小学课文《春蚕》插图

至此不得不提养蚕人,很多80,90后的人估计还能想起当年小学课文描写母亲养蚕辛苦的《春蚕》,其实前人许多的诗词歌赋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养蚕的辛劳做了描写。

唐代诗人蒋贻恭在《咏蚕》中做了这样的阐述: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元代诗人王冕的一首《蚕做茧》,则是写全了蚕化茧,茧缫丝,丝所用及养蚕人的不易。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养蚕、缫丝的幸苦没有机会让大家来体会了,那就来观复博物馆看看5月22日(周一)将要现身展馆的汉代金蚕吧,并有机会一起参与“丝路悠远”的小游戏(参与者将每人会得到一个蚕茧,找到它的丝线头把约千米的丝线绕在线圈上,很难的哦),忆苦思甜考验耐力的时候到啦,快来加入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是什么时候|波兰世界杯|高铁快运世界杯极速服务站|gaotiekua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